来源: 最后更新:23-03-16 12:03:22
禁止吼孩子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对着孩子大吼的时候,两岁的儿子怔怔看着我,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不解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惧。我后悔极了,后来和别的妈妈交流,她们安慰我说:几乎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候失去控制、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这简直无法避免。甚至有朋友说,随着孩子长大,你迟早会放飞自我的,没关系……
但我却无法放松,因为我小时候是被妈妈吼着长大的,到了青春期,就演变成了我和我妈的对吼。后来我结婚了,在和先生意见不一致又没人愿意妥协的时候,我也常常用吼叫这种方式对待他。明知道不好,但我简直无力改善自己,正是这一点促使我思考“吼叫”这种管教方式,究竟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如果吼孩子变成了家庭常态,会有什么后果?
因为我妈脾气很不好,所以其实我小时候也经常挨打,不过时代和观念在进步,在不打孩子这件事情上,我对自己还是有把握的。(我在澳洲,2015年我们这儿有个亚裔的小女孩在超市偷拿苹果吃,被她妈妈恼羞成怒甩了一巴掌,路人当场报警了,警察拘捕这位亚裔妈妈的场面引起了围观,事后也引发了社交媒体的激烈讨论。事实上,很多国家对体罚孩子的行为几乎零容忍。)
比起过去,现在对孩子动手、打屁股的父母少了,但是当我们想发泄愤怒和不满的时候,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却越来越多了。国外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有3/4父母每个月会对着自己的孩子大喊至少一次。多数情况下,父母被“引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犯错了”或者“与大人对抗”。
提高对孩子说话的声音,并非每一次都算是吼孩子。比如当你生气地大声喊:“刚擦干净的地板!为什么现在全都是脏脚印!”这种针对事情的发泄,并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但是,如果你的吼叫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贬低,例如:“说了一百遍你为什么不长记性!”或者“不要再磨蹭了行吗!你拖拖拉拉以后什么事情都干不好!”这种大吼大叫则会给孩子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在情绪上失控,是因为总觉得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或者是“在跟我对着干”。当孩子忽略父母的指令或者不满,把注意力集中在别的事情上时,很容易被我们当成“孩子在故意激怒我”,可实际情况有可能是他/她太专心了。
有时候是我们无法容忍孩子的消极情绪,无法容忍孩子也会生气、会反抗,继而用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去“压倒性”地“恐吓”孩子,这种情绪化的博弈,会破坏为人父母解决事情的理性判断,也会让亲子相处的模式在情绪化方面越演越烈,让吼叫变得更频繁。
还有一种情况。有一次邻居家四岁的小男孩来我们家玩户外蹦床,蹦床是网面全封闭的,结果那天进去一个马蜂。我也很害怕,只是没想到邻居爸爸忽然大吼起来,怒吼让他们俩赶紧出来,然后才伸手进去抱。
这时候我儿子(刚两岁)被吼声吓得趴在蹦床上不肯动,邻居爸爸伸手去拖我儿子的脚,我儿子则死命反抗大哭着拒绝出来;邻居家孩子则远远站在离出口最远的一侧,抖着声音说:我怕,我怕,我不敢动。最后是我赶紧脱了鞋进去把两个孩子都抱了出来,安慰了他们很久。邻居爸爸找东西打死了马蜂。
后来我和先生说起这件事情,先生说:“你别责怪他啊(邻居爸爸),小孩子被马蜂蜇了真的会很吓人。”但是,吼对这件事有任何益处吗?小孩子越是在危险中,大人才越要冷静。比如小孩子扒在开着的窗口上了,下面是十二层楼,你是静悄悄走过去一把把他抱下来,还是一声大吼先把孩子吓一跳?
在孩子身处危险的时候,我们常常能清晰地预判大吼造成的结果——吓到孩子,毫无益处。但是当孩子执拗、行为失当的时候,我们往往对大吼的结果不管不顾——
201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项样本为976名来自中产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总是用“苛刻的口头训斥”例如吼叫甚至侮辱等方式来管教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失当和抑郁症状。
另有一份研究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结论是——对孩子大喊大叫比打屁股造成的后果更恶劣。该大学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教授Stephanie Parade用超过15年的时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在8岁时总是被父母用吼叫式办法来管教的孩子,在23岁时获得美满婚姻或更有安全感的伴侣关系的几率,会下降。Stephanie Parade还进一步说:“强势的父母可能会失去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绪的机会。”
当然了,打屁股(体罚)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也同样能预测孩子成年后的伴侣关系状况。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称赞,能或多或少的抵消掉打屁股的负面影响。而大吼大叫对孩子造成的阴影,是无法通过其它温暖的行为来弥补的。孩子甚至会无意识的选择像父母一样习惯用负面情绪对待自己的人,在一段关系中,不自知的把自己置于被动合作的位置上。
就是忍不住要吼,究竟该怎么办?
我第一次吼孩子,是因为我头一天只睡了三个小时,太困了导致耐心和脾气都很差,我把自己的不耐烦传递给了他,所以孩子一上午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一会儿要饼干,一会儿要果汁,一会儿要看电视……不给就大哭,我实在被折腾地不行,最终以超大的声音喊:闭嘴!今天没有电视看!
小家伙消停了,惊惧地愣愣看着我三秒,然后转头指着他的安抚玩具说:“看!猫猫!”还对着我假笑。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消停了,吼原来这么管用!!但是隔了一会儿当我冷静下来,回想起孩子的眼神,忽然意识到,“吼”的效力是递减的,对两岁第一次被吼的孩子,吼能吓到他,但是如果从两岁一直吼到孩子十八岁,还能一直这么有用吗?
孩子的假笑其实是失去安全感的表现。后来我查阅育儿资料的时候,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研究表明,经常被父母吼骂的孩子,自尊心会比同龄人更低,而且到了一定年龄,也会采取一样的方式对抗父母。此外,被吼得多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失去稳定性,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认为父母能无条件的爱自己。(真的不想说,这就是我自己。)
更可怕的是,经常呼来喝去的父母,在一遍一遍对孩子施威的同时,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会一步步下降。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长大以后受同龄人/朋友的影响要远大于受父母的影响——害怕孩子犯罪吗?害怕孩子吸毒吗?害怕孩子被渣男骗进地狱吗?保有作为父母的权威、保有孩子的信任,比让他立刻服从你,来得更重要。
方案
作为成年人,其实我们是可以从自身反应来预先发现自己要失去控制的信号,比如说:喉咙或胸部发紧、呼吸节奏改变、咬牙、脑海中被一些消极/愤怒的想法所淹没,等等。
这个时候,做一个深呼吸,数十个数,或者赶紧离开现场,都是有效避免自己失控的好办法。也可以学着冷静思考、将情绪平复下来:“现在已经很糟糕了,但如果我失控了,大吼大叫之后,事情只会更加无法收场。”
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把时间表安排的宽松些,留出一些空闲时间来,能更好地处理那些因时间紧迫而出现的小事故,比如“已经要迟到了,孩子出门前又把牛奶撒在了裤子上”,如果时间充分,这类事情就能被处理得更从容。
方案
还有人建议说,如果把句子的主语从“你”变成“我”,能有效帮助父母把愤怒的指责变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这样能将说话的重点集中于什么是你所不喜欢的、什么是你所期望的,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说,把“你这么拖拉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换成“妈妈等得着急了,我多希望你做事情能更有条理。”
方案
很多父母被“点着”的原因是对孩子有超越年龄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说,让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服从口头限制——“不要在墙上乱写乱画。”你的确反复强调了这句话,但是他未必能理解。你因为孩子没有遵守你的限制而发怒,更像是和自己过不去。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更是如此。放弃孩子样样都必须好的幻想吧,接受“孩子必然会失败,所有的失败和不足也同时是他们学习、完善自我的机会”,能平息很多沮丧。
方案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在某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之后,如果父母能给他/她机会,在亲子双方情绪都平静的时刻,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阐述原委、自己来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能把糟糕的事情变成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还更有效地降低同类事情再次发生的几率。
记得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中,有一集的游戏规则是孩子们要选出做饭最好吃的一个爸爸,然后给他发狗尾巴草。当时其他的爸爸都得到了孩子们给的两三个狗尾巴草,天天忽然开始往外走。张亮很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以为他是害怕失败才离开,就在后面大喊:“天天,你要走,我就输了哈。你要是迈出那个门,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我如果得了最后一名就怪你。”
结果天天扭头说:“我,我只是想拿一个狗尾巴草给你。”
试想如果张亮再凶一点,把天天吼哭,可能我们就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天天这个小暖男的解释了。大人有时候也会误会小孩儿,控制情绪,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即使真的是孩子犯了错误,TA也会因为你的聆听和耐心,更容易接受改进的建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吼完后悔了,道歉什么时候都不晚。如果你曾经失控、对孩子咆哮,即使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也可以尝试去道歉,向孩子承认自己的失控,better late than never——还是能或多或少的修复亲子关系,填补父母与孩子之间已经出现的感情裂痕。
有时候道歉不是只有说“对不起”这一种形式。我家邻居爸爸的脾气很不好,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吼孩子,但是他家的小暖男却总是满面笑容,对人很温和。这可能有妈妈从中调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失控以后,会想办法挽回。
我曾经见过一次邻居爸爸吼完小孩后的做法,印象非常深刻——他蹲下来,问他儿子:“我刚才是不是特别凶,超级凶?”他儿子猛点头,邻居爸爸继续说:“你能表演给我看吗?”小男孩兴致勃勃地表演完发飙怒吼的样子后,他爸爸温柔地说:“这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也许下次我可以换一种方式。”
小男孩笑嘻嘻抱住爸爸的脖子,原谅了他。
2026世界杯将改制:48队将分为12个小组据官方分布关于世界杯的最新消息,2026世界杯将改制!具体改成什么样
女子睡觉时被10厘米蜈蚣咬太阳穴 被蜈蚣咬了该怎么办 2023CCTV央视315晚会直播时间 2023年宁波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怎么报名 2023宁波女子半程马拉松报名费用+组别 2020宁波马拉松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