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惊奇的发现,精神虐待的比例正在增多,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多数儿童心理问题恰恰源于父母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精神虐待"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激化、膨胀,甚至严重的影响了生活,下面我们看两个小案例。案例一:小松爸爸整天出差不在家,每当妈妈接到爸爸的电话,都会在电话里吵翻了天,放下电话,小松的妈妈就会对小松横竖看不顺眼,稍微有点什么差错,小松的妈妈就会列举他的所有缺点,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不主动打招呼、数学成绩差等。妈妈的话就像刀子刺痛了小松的心,他的妈妈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反而变本加厉的说他:“瞧你那个窝囊样,出门也不知道叫人,去了学校也没有朋友,你让我脸往哪搁?”分析:因为小松的爸爸长期出差,导致家庭天平中缺失了父亲一角,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今父亲被过度社会化了,很多父亲因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从家庭中淡出,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到了母亲身上,父亲的不作为,导致母亲成了“隐性单亲”。父爱缺失的孩子普遍会感到焦虑和孤独,美国专家还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缺乏父爱综合征“。一个人付出的太多,特别是全职妈妈,在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心中的委屈积攒起来,就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爆发,她此刻已经不把儿子当成小孩子,而是当成了一种倾诉或者泄愤的对象,但毕竟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还不懂得怎么应对或者怎么安慰妈妈的这些情绪变化,所以,妈妈发泄的越多,孩子受伤越大,而妈妈自己本身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虐待”。支招:1、爸爸虽然出差,但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仍旧可以用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孩子沟通,这样的另类陪伴,会让沟通零距离;2、妈妈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尽量在孩子睡了或者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用打字或者语音的方式发送给爸爸,及时跟爸爸沟通,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想想孩子,多考虑考虑解决方案;3、多鼓励孩子,多用柔和的语调,尽量不要高分贝的像吵架一样,尽管自己不经意,孩子却受不了,坚持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和良好的沟通。案例二小易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候就已离婚,他随同爷爷奶奶一同在成都读书。小易性格内向,遇到事情很少明显表露出来。爸爸妈妈却一直没有人回来看看他,听说爸爸能回来给他过生日,小易非常的高兴,可是爸爸还是食言了,生日仍旧是爷爷奶奶陪他度过。小易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了跳楼自杀。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是小易选择走向死亡的一大元凶。分析: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无论什么原因的留守,都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痛。根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而小易,不但是留守大军中的一员,父母还离异,他内心深处的悲凉无人知,从儿童长到少年,他孤独的内心深处,却仍旧渴望那么一点来自父母的关爱。而父母长期的不在身边,让小易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的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支招:1、如今国家政策正在全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上学问题,所以,如果有条件,尽量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为一旦留守,各种心理问题会不断有来,有的孩子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消化那段时间的阴影和悲痛,同这些比起来,多花点钱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孰轻孰重谁都能看得出;2、如果迫不得已非要留守,那么尽量频密的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多打打电话,写写信或者发发邮件,甚至是语音视频聊天,要么就多花几张火车票钱,几张飞机票钱,让孩子能够经常的感觉父母是在自己身边的;3、跟照顾孩子的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提前沟通好,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些诸如,你爸妈不要你了,你爸妈把你放在家里了,等等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语,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里面长大。社会压力的增大,有时候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看到熊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突然就火从心起,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许多家长不曾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失控,不耐烦、粗鲁、武断甚至暴戾的口吻。尽管是无心伤害,有些可能是情绪问题,有些是性格问题,但都处在了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有些家长甚至不把打骂孩子当回事,却不知道这样对待孩子,正是你教育失败的地方,对孩子发脾气,可能你一时痛快了,却如同一把刀子砍到了孩子的心灵深处。所以,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以下几点建议送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到你。1、进门之前把在外面的情绪先收起来,工作和生活进行一下暂时的隔离,不带情绪是对家人的负责;2、无论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在孩子面前不能吵架动粗,大声呵斥,家长要有家长的姿态;3、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累或者生活辛苦等,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给他们生活的安全感和成长的信心;4、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其他家庭成员,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5、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或者片面的语气表达对某人或者某事的看法,极端的性格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影响;6、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更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想骂就骂;7、不要用“再不听话妈妈爸爸就不要你了”这种类似的话语恐吓孩子;8、不要总是觉得孩子是人家的好,认可孩子,平等的看待孩子;9、不要在孩子面前酗酒或者服用某些违禁药物,借酒消愁尽量回避;10、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孩子不是你的玩具,孩子需要来自家长的真正关爱。 标签: 孩子 家长 妈妈 爸爸 父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zaojiao/xwxg/1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