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童年的经历一直影响着你 如何成为父母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9 12:03:21

导读: “早期的回忆是特别重要的。它们显示出个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

“早期的回忆是特别重要的。它们显示出个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一书中,有详细论述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将会形成一个人未来人生中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而早期记忆也就是我们童年经历的回忆。

当我们受了伤,比如做饭时被菜刀划伤的比较严重,医生说伤口半个月内不要遇水。那我们在伤口恢复期间,不管是洗手,拿东西,或者涂抹护手霜等,都会小心翼翼地避开伤口。等到伤口愈合后,我们再继续拿什么东西,有时却还会不自觉地避开伤口原来所在的地方。

其实我们早已知道伤口已经愈合,但是曾经受过伤的记忆还一直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身体无意识地做出了保护自己的举动。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总是被父母责怪,批评。等他长大不再被父母责骂后,好像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然而当他开始抚养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声音仿佛回荡到耳边,影响着他成为一个怎样的父母。

童年的经历一直影响着你

如何成为父母

就如同受过伤的记忆在脑海中停留着,影响我们的举动一样,童年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我们以为过去了,然而还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与孩子相处,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

例如下面的几个情况,

你是否觉得很眼熟呢?

1.复制自己的父母

有些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别人看到,劝他不要老是打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创伤。他们会义正言辞地说:“这就有创伤了?!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现在还不是健健康康,没什么毛病!”

如果总是把父母对待自己的教育,复制给下一代,那么同样的教育方式就会不断流传下来。家长们不妨想一想,你是否希望你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不太开心的事,在你孩子的身上重演?例如打骂,在家长童年被自己父母打骂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呢?

2.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有一些不太好的经历,他可能会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下意识的想要补偿自己的过去,或者借此来否定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采用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式去抚养自己孩子。

“小时候我爸对我很严厉,什么都管着我,现在我要好好爱我女儿,决不像我爸那样严厉,一定不再让她吃我当年吃过的痛苦!”然后这位妈妈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就变得太过迁就、放纵、娇惯孩子。

其实许多人在童年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经历,在自己长大,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会过度补偿给孩子,这一点在我之前的专栏文章《过度补偿·你有吗?》已有详细的论述。

小时候缺乏父母关爱的,之后加倍爱自己的孩子;小时候经济上不够宽裕的,在有能力后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小时候被过于严格对待的,对孩子时就太放纵……这些都是家长在弥补自己童年时的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忽视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程度其实比严惩孩子还要大的多。

3.我没机会实现的,希望你能做到

一些父母自己的梦想,或者他想要得到的东西,小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在自己孩子出生以后,会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续,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例如小时候妈妈很想要学习钢琴,想要成为音乐家,但因为家庭状况不允许,所有没有实现。在妈妈长大有能力以后,她没询问女儿的想法,就安排女儿去学钢琴,希望她能成为音乐家。

4.心灵围墙

人们很多时候会采用心理防御的机制去应对生活中让自己不愉快的情景。童年的时候,由于力量弱小,为了适应环境,我们会构建许多心理防御的机制,而这些机制就像围墙一样,将我们的心灵牢牢地保护好。

随着年岁增长,一些围墙消失了,有一些却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对人造成一定的阻碍。特别是为人父母的时候。

如果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关注,孩子就会习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等他长大后,他也很难对人敞开心扉,与自己孩子相处时,也会理所应当地觉得孩子得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家长们需要觉察,就算孩子没有向父母要什么,但这并不是表示孩子就不需要。也许只是孩子自己还不会表达,也许是他的内心已经开始慢慢塑造起一道自己满足自己的围墙了。

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情境中,常常受他自己的童年经历影响,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导致了对孩子的一些不那么愉快的相处。

如何改变童年的不良影响,

让自己和孩子更幸福?

1.觉察自己

在管教孩子,要求孩子或者批评孩子的时候,多想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原因,而非孩子。在上周的专栏文章《 惩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中,我有详细的描写家长惩罚孩子可能的自身原因,大家不妨可以对照一下。

2.分辨“曾经的自己”和孩子的不同

和孩子确定好边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并不是父母的附属,他有权拥有自己的人生,而非成为父母梦想的实现者。

3.超越提升自己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只有不断的提升自我,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那么对待孩子的方式自然也会产生变化。

每一个人都会被童年经历影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

学会觉察出自己,提升自己。

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标签: 孩子  自己的  父母  童年  小时候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news/jyzx/562844.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