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他们为孩子借债买宝马,疯狂买学区房,到底值不值?

来源: 最后更新:24-02-21 12:03:40

导读:新闻中的夫妻两人月收入大概都是5000左右,丈夫是县里的机关干部,妻子是中学英语老师,孩子现在上幼儿
新闻中的夫妻两人月收入大概都是5000左右,丈夫是县里的机关干部,妻子是中学英语老师,孩子现在上幼儿园。本来一家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美满的。

因为想到“儿子至少会从一个县城人开始起步,所以让他上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因为接触到的圈子不一样”,夫妻俩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每学期近万元的高档幼儿园。

有段时间孩子不怎么想去上学,然后又提出想要一双“毛毛虫”鞋子。夫妻俩一查,才知道这种鞋子售价在400左右,本来觉得孩子脚长得快,不打算给孩子买。

但是在接送孩子放学时,妻子发现“儿子班上有10来个小朋友都穿着这种鞋,其中几个小朋友出幼儿园后,伸出脚围成一个圈互相说再见,但没有小朋友给儿子打招呼”。

看到这些,妈妈马上带儿子去买了那双鞋子。在父母看来,“和花钱相比,让儿子有更多圈子,这是几百元钱不能买到的。”

随后夫妻俩又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中,自己开的不到10万的国产车是孩子家长中最差的,而孩子也总是想坐其他小朋友的车。

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他们决定用掉自己10几万的积蓄,再借债20几万,购置一台宝马轿车。

可是为了还债,生活中只好处处节省,不敢请客、不敢旅游、不敢聚餐,甚至不敢庆祝妻子30岁的生日,还时常开始争吵。

丈夫开始困惑:这辆车把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全部打乱了,我也不晓得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这条新闻一出,引起了热烈讨论。

很多网友都觉得是大人心态出了问题,认为孩子本来不懂攀比,不如把钱用在培养孩子兴趣和眼界上。

朋友小静却说,她父亲认为新闻里夫妻这样做没什么可被指责的,“谁能忍受自己家孩子受排挤受委屈呢”。

小静是标准的90后,大学毕业没两年,工作也一般。但她确实是父母“一切为了孩子”这种想法的受益者。

小静说因为父母觉得小学教育很重要,就找了所有的关系,把刚满7岁的她送到省里很好的小学读书。

但是又因为父母都必须工作,没办好在身边照顾她,只好把她寄养在舅舅舅妈家里。

她至今说起那段寄人篱下的生活,语气里都满是委屈。虽然家里给了很多伙食费和辛苦费,但舅妈依旧隔三差五的冷嘲热讽。

她不敢提任何要求,处处都小心翼翼,生怕舅妈和舅妈家跟她同岁的哥哥不高兴。

再后来她的父母感受到了她的反差,妈妈劝她再忍受几年,爸爸却看不得女儿受委屈,坚决不让女儿再住在舅妈家里。

爸爸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再四处借一些钱,在她小学门口买一处房产,让小静一个人住,请可靠的保姆,父母平时也是挤出所有时间,尽可能多的回家陪伴照顾她。

结果虽然父母比较辛苦,但小静不仅很独立,而且当初咬着牙,节衣缩食了好多年购置的那处房产,升值了十几倍。光是现在的租金,就已经比父母的月薪还要高很多了。

这处房产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出售,小静“少奋斗30年”还是可以的。

小静说自己父母当时没多考虑房子会升值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想让她有更好的生活。如果换成是因为没有“毛毛虫”鞋子被孤立和没有豪车而被排挤,父母可能也会像新闻里的父母那样做吧。

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被一条魔咒所征服,那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当我们看到双语幼儿园里,美国外教热情的拉着孩子的手,唱着英语歌,鼓励孩子们自由的谈论自己的想法,可能就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着老家的老人辈念“小小子,坐门墩”了。

当我们看到素质一流的名校名师晒出的有创意有思想的学生作品,就再也不能忍受孩子跟着普通话都不太好的老师做粗浅的练习册了。

当我们看着大城市的孩子们,不仅学习好,还能歌善舞,会乐器会美术,而且性格也更好时,就不太能笑着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守着《喜洋洋与灰太狼》看,还一直说要用平底锅拍人了。

只要能对孩子好,能让孩子不至于在以后的竞争中落败,很多父母都会想,辛苦得再多一些,也是值得。

就像那位举债买宝马的父亲说的:

“他如果只知道两种生活,他就只能在这两种生活里面选择,但他如果知道十种生活,他就有十种选择,他只有见多识广,经历得足够多,起点才会更高,他追求的境界也才会更高……我们不想让他攀比,不想让他当第一,但也不想让他落最后,中上水平就行。“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就是最单纯的想法:我想给你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

只不过有人把关键词定位在“能力范围内”,而有人把关键词定位在“最好的一切”。

但父母可能忽略了,处处想给孩子最好的,超越了家里的能力范围,却可能让孩子因为更大的欲望难以满足,而变得更为自卑。

学区房,能承担得起当然是买了更好。不仅孩子可以去相对好一点的学校,房产如果升值,甚至可以小赚一笔。

兴趣班,如果有时间有条件,当然去了更好。不仅孩子可以更好的满足爱好,也可以提升综合素质。

但是没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条件,我们的孩子也未必会“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中学上名校的孩子,未必清华北大。多才多艺的孩子,也不一定都就会前途无忧。

在孩子童年中,比这些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孩子足够多的爱和足够高质量的陪伴。

?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传递给他正能量

见过一个很叛逆的小姑娘,爱逃课爱打架,爱跟老师争执,几乎要被劝退。

后来听女孩的老师说,女孩子其实挺可怜的。父母离异,跟着父亲过。父亲算是小有成绩的商人,可是管教孩子方面太粗暴。

平实都在忙生意,很少管孩子,有什么事儿老师一找家长,回去他就打骂孩子,就觉得自己辛苦赚钱了,孩子不学好就是不对。

可是,孩子和父母,是应该相互扶持相互依偎的亲人。亲人,就是好好说话,彼此关心。凡事先想到自己的辛苦,再对孩子横加指责的家庭,即使买了学区房,进入了名校,对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

?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帮助孩子增长见识

曾经看过俞敏洪先生的一次演讲,他说自己母亲不识字,但是母亲觉得做庄稼人太苦了,想让他做一个教书先生。所以从来不给他买任何玩具,就是买书。

四五岁时,给买连环画,之后给买小儿书,再到六年级左右,给买《水浒传》之类的名著。父母鼓励他看书,读书的时候,甚至可以逃避做家事。

俞敏洪说最初有逃避家务的想法,装着看书,看着看着,却真的看进去了。母亲给他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

现在说读书的重要性有点老生常谈了。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天给孩子读半小时绘本,或者跟孩子做1小时共读的家庭,还是少之又少。

可是无论家庭是贫穷还是富有,给孩子读书,读好书,绝对是孩子通往高贵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教会孩子必要的规矩,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处事

我爱人有位表哥,我们叫“秋哥”。小时候家境不好,很早就辍学了。之后从小买卖做起,如今有了自己的小车队。在老家的县城里,算是有口皆碑。

每一个开车的人,问问认不认识秋哥,多数人第一句话都会说“认识”,第二句话就会说“秋哥这人真好”。评价都是“爽快”、“仗义”、“热情”、“实在”。

每个人的阶层和境遇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却还是大同小异的。

有规矩,知感恩,乐观积极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至于没有朋友,处处碰壁。没规矩,凡事耍心机利用他人的人,也最终会被疏远。

教会孩子如何以礼待人,如何面对困境,甚至比教会孩子诵读多少诗词,掌握多少才艺更重要。

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走最顺遂的人生,希望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作为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我们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父母。

我们除了给孩子提供能力范围内,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和物质条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从生活的点滴中滋养孩子。被爱和高质量的陪伴浇灌的孩子,人生差不到哪里去。

标签: 孩子  父母  的人  自己的  让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news/jyzx/548774.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