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8-21 03:01:58
最近,和许久不见的一个老朋友逛街约会。期待中轻松愉快的“女友时间”没有,反而是当了朋友的负能量情绪垃圾桶。
原来前段时间她刚陪父母去国内某旅游胜地自由行了一周,途中种种据她说来简直是煎熬满满充满折磨:
她觉得父母到哪都非要买票进那些又贵又没意义的人造景点只为拍个照留念的行为非常无聊;游览景区时她时不时低头玩手机,父母就会生气指责她只有“壳子”在陪着他们,心早不知道飞哪去了;当他们单独在某个场所时父母试图跟她聊天,她都下意识地想去摸手机假装没听到,疲于应付。
因为她这些明显心不在焉的敷衍表现,直接激化了父母的不满和怨气,整个旅途什么情绪都有,就是没有开心。
“我工作这么忙还特地抽空请假单独陪他们去旅游,把家里娃都丢给孩他爸摆平,他们为啥还各种不满?我也很心累好不好!”
朋友一脸愤愤不平,觉得父母辜负了她的好意:
“能怪我吗?他们当年不也是这个样子吗!无论想让他们带我去哪儿玩都有附加条件,等到真去了他们又一脸不耐烦催着我赶紧玩完了好回家,我有点什么事想跟他们说,我爸就顾着看电视只会‘嗯’,我妈就嫌我烦嫌我啰嗦影响她做饭。后来年纪大点了没啥好跟他们说了,他们又说我性格不好不够大方。现在换到他们自己了,就不高兴了?要不要这么双标!”
听到这里绵妈算是明白了,一个被童年阴影笼罩的小姑娘,成年后不自觉地将当年父母的“所作所为”连本带利地还了回去,也不知道该同情她,还是为两位长辈叹息。
你在孩子小时候心不在焉的虚假陪伴,多年后很可能就变为孩子对你漫不经心的敷衍陪伴。
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的重要性,于是家长们卯足了劲,像是完成待办清单一样兢兢业业地“做任务”,似乎只要想得到、空闲的每一刻都跟孩子待在一起,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
曾有面向父母的调研提问:“跟孩子在一起时,你会经常看手机吗?”其结果显示,从来不看的家长只有7%,经常看的有27%,偶尔看的占到66%。
其实现在的手机跟2、30年前的电视、棋牌麻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介入物”,让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变成了单纯待在一起,这种“隐性失陪”时间成本巨大却又隐含危害:
父母觉得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而实际却只是单纯物理上形同虚设的陪伴,对孩子并无裨益甚至还有不良影响。当孩子因为这种隐形失陪而表现出性格孤僻或交流障碍,家长会不解恼怒甚至迁怒于孩子:我付出了这么多时间精力,你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隐性失陪很容易“欺诈”父母的双眼,干扰他们对孩子的判断。因为父母觉得自己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便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的状况,然而事实是他们并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忽略了很多问题的发生,最终积重难返时才恍然大悟。
此外,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孩子的隐性失陪在多年后很可能反过来“回报”在自己身上。
曾经看过一个吐槽【为什么一到节假日陪爸妈一起就特别无力难熬?】,其中有一个回复让我印象十分深:
我父母今年快60了,我儿子也快7岁了,然而我一点都不喜欢单独跟他们相处。我爸年轻的时候工作很忙,出差是家常便饭,我妈妈工作很清闲,但我印象里她其实也不常在家,总是会出去打牌到很晚才回来,我从小都是自己挂着钥匙上学放学,饿了就去棋牌室找她要钱买吃的。后来我父母大概觉得这样“放羊”不好,偶尔也会带我一起出去玩,但每次都能看出他们其实很不耐烦,有时候我玩到半个小时就会开始催促我要走了。我妈妈还曾让我去棋牌室写作业,美其名曰陪我写作业,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反而总是念叨要我多陪他们,可是对我来说真的好难!每次我跟他们独处,都觉得特别烦,真是发自心底的觉得烦,虽然知道不好,但完全无法控制自己。他们喜欢的想要去的地方、做的事,我都觉得好麻烦好无聊,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特别不孝,但是内疚过后还是一切照旧,可能内心深处我是有点想报复他们的吧?
不过最糟糕的是,儿子出生后我感觉我好像变得跟我爸妈一样,我不爱跟儿子独处,如果要单独陪儿子,就会精神特别不集中,总是想做点其他的事。每次不得已要带儿子去哪儿玩,都会特别不耐烦,觉得很无聊。儿子大概也有感觉到我的情绪吧,所以一直都跟我不亲。
我真的很害怕将来儿子会变成我现在这个状况,也很害怕将来我会跟我爸妈得到一样的结果,就好像陷入了一种恶性的循环,特别无力特别绝望。
无论是我的那个老朋友,还是这个帖子的回复者,表现出的都是童年时遭遇父母隐性失陪的后遗症,最终将这些伤害全数还了回去。
看了这么多,作为父母的你,还打算继续忽视自己的隐性陪伴吗?
其实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质量远远重要于时间。现实生活压力巨大,父母们平时工作繁忙没法长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尽可能将陪伴的质量提高,让自己与孩子的这段经历变成未来孩子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可有可无甚至不堪回首的记忆。
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与子女相处时,双方愉快而和谐地双向沟通,通过各种“走心”的方式鼓励、支持、教导孩子。
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家长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真正用心陪孩子,与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这一刻你的关注点确实是他们。
由“物理陪伴”转换成“心理陪伴”
孩子玩着积木,你玩着手机,孩子兴奋地想给你展示“作品”,而你则只是敷衍地看一眼,“嗯嗯”几声就凑合过去。这样的物理陪伴方式很普遍,但后续的问题也最常见——父母总觉得自己已经耗费了非常多的休息时间来“陪”孩子,而孩子却完全感受不到父母“陪”,这样的陪伴时间再久也是在做无用功。真正的陪伴不会是单纯两个躯壳待在一起,而各自心思都已四散飞去。
无论是与孩子一起亲子阅读,还是陪孩子一起玩玩具研究各种“小趣事”,都是让家长走进孩子心理的好的方式,这样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才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陪伴。
孩子想要的陪伴,而不是家长想要的
我们在陪伴孩子时容易跌入的误区还在于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自己的意愿。即使是父母自己觉得非常好玩有趣的事情,孩子也未必会很喜欢。跟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真正喜欢的亲子活动,而不是靠父母“猜”。
陪伴孩子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感受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
不要用力过猛,把陪伴变负担
不过有的时候父母也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
有的父母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往往会出现用力过猛的状况,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刻刻陪着孩子。过犹不及,家长的陪伴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孩子就没了独处的机会,这样长期以往很容易对父母产生病态的依赖,即使长大后需要独立,孩子也没有了独立的能力。
还有些家长的陪伴形式其实就是在打扰孩子,孩子要读绘本给父母听,而父母则不出三句就打断孩子“纠错”,不仅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十分厌烦。
不拘泥于形式的陪伴,家长更轻松
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孩子也不应该吞噬父母本身的生活,有些家长会认为陪伴孩子就是时刻陪孩子玩耍,其实并不是如此。
当父母在忙碌其他事务时,其实也可以尝试邀请孩子来充当陪伴的角色,例如当父母正在专心工作或阅读时,你可以邀请孩子跟你一起,这时候虽然父母和孩子没有在共同做一件事,但孩子获得了另一种互不干扰的“同伴”感,也是非常好的亲子体验,父母也会相对更加轻松。
联想小新怎么样(联想小新pro14 2022怎么样)本文纯属个人使用感受,针对的也是手上这台机器。这本主要用来码代
女人是怎么样(眉压眼的女人是怎么样) 2023湖北烟花秀元宵具体时间+地点(2021长沙元宵节烟花几点开始) “谷阿莫”被爆参选“台独”政党 药物流产疼不疼的真相 过来人分享了自己最真实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