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4-06-07 10:07:48
这或许是梁实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了。尽管此前十多年里他曾多次对媒体说过类似的话,但当每逢高考季来临,梁实报考的消息又毫无意外地成为新闻头条,以致于他被网友们戏称为“高考钉子户。”
“哗众取宠,考上又有什么用”“高考历史总得分王”……有人质疑,有人嘲讽,但在梁实心里,参加高考只为圆他年少时的梦,“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每年败北后,他总会安慰自己不再考了,但报考时间一到,他又认为应该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2024年6月7日,成都,梁实手持准考证准备进入高考考场,这是他第28次参加高考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6月7日是2024年高考第一天。上午8时许,梁实准时出现在四川成都金牛区的一处高考考场前。在走进考场的过程中,媒体包围中的梁实被附近送考的家长认出。“他考了20几年,好多次了吧。”有家长低声交流道。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了,明年不确定因素太多。”梁实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他今年目标仍是川大,“过一本线应该不成问题。”
5月31日,梁实正在备战高考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备战第28次高考
“目标川大,过一本线不是问题”
成都高新区一座茶馆的二楼露台上,一张桌,一杯茶,双鬓发白的梁实正捧着一本数学教辅材料在复习。自从去年10月报考以来,几乎每天早上9点他都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茶馆里,一直复习到晚上11点。
露台紧邻马路,附近店铺传来的吆喝声、汽车鸣笛声不绝于耳,但这似乎并没影响到梁实。他的目光顺着笔尖在一串习题中移动,两眉间皱出一个川字,遇上有些吃力的题目,便拿出答案来翻看对照。“原来是这样,懂了懂了。”
在茶馆复习,是梁实多年的习惯。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去场镇的茶馆喝茶,长大后他也习惯于在茶馆办公、谈生意,“一个人在家根本呆不住。”临近考期,梁实的出门时间又比以往早了一些,“最近都是7点多起床,时间确实有些紧了。”
梁实称,他也曾试图像在校学生一样早起学习,为此还将闹钟设在6:20,“但每天闹钟响了就是起不来,特别是冬天总想多睡一会儿,还安慰自己睡好了头脑清醒点复习状态更好。”
在茶楼一角堆放着梁实的复习资料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去年6月,梁实第二次参加文科类高考,最终取得424分的成绩,离二本线差34分。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20余次理科类高考,均以远低于一本分数线的成绩告终。今年,他的目标仍是四川大学——“过一本线不是问题。”
屡战屡败的他何来这份自信?梁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不比别人差。” 这份自信,至少从他青少年就开始保持。1983年,时年16岁的梁实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预选都没有过。在父亲建议下,他跑到简阳重读高一,没有考上;第三年,梁实又坚持复读了一个高三,再次落榜。
三次预选未过,年少的他愈挫愈勇。“嗨,大不了第二年重来。”彼时,家人安排他去技校读书,毕业后指定分配工作,他割舍不下大学梦,读了半年就跑回家。结果1986年梁实头一次突破预选,但遗憾的是最终未能“鲤越龙门”。
为何对高考有如此深的执念?梁实已记不清有多少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体面、光鲜,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考上大学是解决就业的最佳途径,他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证明自己的价值。
为了谋生,梁实也曾向父母妥协,进入一家木材公司工作。彼时单位有对口大学的内招机会,他觉得“不够正式”,没有报名。但他会在领导办公室“磨个好几天”,就为了让领导批准他参加高考。
1992年,因为年龄限制和结婚,梁实不能参加高考了,但他还是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上南京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结果读了半年又跑回四川。“不得行,还是看不上,总感觉不是心里想的那个东西。”
为何久考不过?
“自认为知识掌握全面,但练习少做题慢”
“读大学,读好大学”成了梁实的心中的执念。
2001年,高考政策调整,成年人也可以报名参加,这让梁实又看到了希望。彼时梁实做生意小有成就,已经不再为生计发愁,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玩乐,推掉了朋友们打牌的邀约,从书店买来参考资料,坐在茶馆看书。
从2002年开始,只要不忙,梁实就会参加当年的高考。每次上考场前,梁实都觉得自己可以上600分,但奈何每次成绩都低于预期。“不是三百多,就是四百多。”他也因此得名“梁三百”“梁四百”。
“自认为知识是丰富的,但考试是不行的。”在梁实看来,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绝不比一般学生差,且水平“完全够得上川大”,但每次分数下来都相差甚远。他分析认为,自己的学习强度和学习方法还是有所欠缺。
“自学不像学校卡的那么紧,毕竟交作业是定时定量的。” 2017年,梁实曾听从朋友的建议到学校进行复习,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和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啃复习资料。结果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不成,“整个人好难受。”此后,他再也没去过学校复习。
他同样惊诧于学校学生写字的速度,“就算以前的我被人拿着棍子赶着写,也不及他们的五分之一。你现在让我40分钟写一篇作文出来,那是不得行的。”
没有日复一日高强度地练习,加之他喜欢看答案而不喜欢做题,自然在考试中落入下风。从他参加理科类高考开始,数学和理综卷子从来没有做完过。“又要写又要算,这步算不出来,下一步就无法进行。这一算,一是慢二是错,抬头一看时间喊‘哦豁’(方言:完了)。”
2021年是梁实最后一次参加理科类高考,那年他总分402分,其中理综129分。“理综成绩一下来我就决心改文科。”梁实认为,理科是自己的短板,而文科“就是个背”,自己一定没问题。
但他同样没有去写去背,桌子上还摆着一本“古诗词情景式默写”练习册和一沓英语试卷,不过翻开是一大片空白。“文科要靠理解去记忆。”以前考理科,他不刷题,现在考文科,他也不打算背书。他不看教材,专看买来的习题资料。习题买回来,他就翻讲解,但也不是所有讲解都入得了他的眼,“要看这个人讲得有没有道理,我觉得讲得有道理,我才记下来。”
直到最近两三个月,梁实才开始在练习本上写写划划,“确实不动笔头会有些生疏,考试时答题速度跟不上。”
梁实自称心态很好,今年的目标是川大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高考是心中解不开的结
曾想放弃却又想抓住机会
“今年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了。”梁实这句话几乎每年高考前都会见诸新闻报道,5月31日下午,他对记者又说了同样的话。原因在于他坚信自己能够考中,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明年四川将实行新高考,“教材、考试内容都不一样了。”
在之前的高考中,梁实也考过超二本线的分数,但他并没有去上学,而是执意要考川大。这在别人眼里,成了他蹭流量的表现。面对质疑,梁实坦言并不在意,“你说我好,我不会多长二两肉;你说我撇(方言:差的意思),我一天还是干三顿。只要我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去完成它。”
梁实的执拗,贯穿他的一生。1993年,梁实所在木材公司倒闭,下岗的他决定到成都打拼,虽然妻子坚决反对,但他还是揣着43元到成都打拼。他从远房亲戚家借了8万元,开了一家建材铺子,孰料获得巨大成功,“当时运气好,做的人少,一年赚一两百万元很轻松。”
后来,梁实又开始搞建材厂,结果年年亏损。“那时娃娃还在读书,包括家里人还有很多朋友,都觉得这个厂子应该关停了。”梁实也曾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都亏了这么长时间,我一定要把钱赚回来。”最终,建材厂起死回生,他感觉这和他高考屡败屡战的心理是一致的。
2006年,梁实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那时妻子还挺支持他的决定。觉得他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要不影响生意,看书总比打麻将好。一次次落榜后,妻子觉得丢人,回避所有媒体,在家一看到有他的新闻就换台。
儿子也无法理解他频繁参加高考还大方接受媒体采访的做法,“他可能觉得丢人。”梁实猜测。2011年,梁实曾和儿子一起参加高考,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无意提及儿子,儿子与他大吵一架。此后,在媒体面前,家人成了他避谈的话题。
在刚开始复习备考的那几年里,有做生意的朋友批评他“乱整、疯了。”但年复一年的坚持让朋友也觉得钦佩。“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坚持备考,不容易。”临近高考两三个月,朋友们会很默契地不再叫他参与麻将。有时候,还会将新闻报道的评论发给他看。他记得有条评论特别好玩——“考前跑不脱,考后不好说,分数下来抓脑壳”。
梁实认为,人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有媒体曾报道称,之所以梁实屡次参加高考,是因为家里五个姊妹都没考上大学。梁实对此予以否认,“从来不存在想要为家里争光这种想法。”在他看来,考上大学纯粹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的梦,“从内心来讲,我参加高考并不是人们说的‘考着玩’,它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件未竞之事。除了穿衣吃饭,它的排名就压倒一切了。”
有网友称,梁实、唐尚珺以及“丢准考证、迟到”是每年高考必出现的新闻。甚至有网友认为,梁和唐是在挤占高考资源。但梁实认为,他和唐尚珺不一样,“他是考起了不去,我是没考起过,也没有填过志愿。”
以前很多次,梁实都决定放弃了,不再考了,但每每到了高考报名的时候,又觉得如果完不成这个梦,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成了心中一个结,只有到达终点才能解开。”这一次,他仍坚信自己能够考上川大,“期望明年我能在川大校园里接受你的采访。”
上游新闻记者 李文滔
标签: 梁实 高考 理综 考试 文科 一本线 梁实第28次高考
莎士比亚4喜4悲剧(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在欧洲文
阿斯麦CEO警告:美遏华或起反效果(阿斯麦为什么受美国控制) 逝者(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什么意思) 1个月宝宝喝多少奶有讲究 新生婴儿30天食量表请收好 水星记歌词是什么意思(水星记 歌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