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8-23 12:40:36
一、民事案件中回避由谁决定?
民事案件中回避由院长或者是审判委员会决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审判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由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决定其回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四十三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翻译人员的;
(四)是本案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五)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当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权的;
(六)与本案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
第四十六条 审判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由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决定其回避。
二、刑事诉讼回避的期间是多久?
回避的期间,是指回避适用的诉讼阶段范围。回避适用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因而适用于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
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根据这一规定,审判长在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申请回避权后,当事人即可以申请有关人员回避。换言之,在法庭审判开始以后,审判长应首先向当事人告知申请回避权,然后由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行使这一权利。只有这样,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审判人员、公诉人等才能被排除出法庭审判过程。刑事诉讼法有关审判阶段适用回避的规定,既适用于第一审程序,也适用于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起诉阶段回避的程序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确保回避制度在这两个诉讼阶段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在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开始后,即应分别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当事人告知回避申请权。由于侦查与审判不同,诉讼各方在侦查阶段难以集中在同一场所进行诉讼活动,因此一般认为侦查阶段的回避应以自行回避和指令回避为主,同时兼采申请回避。但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应加强对侦查程序合法性的监督。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如果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应自行主动回避。
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如果发现某一检察官有法定回避情形而没有自行回避的,可以指令其回避。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当事人各方也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要求该检察官回避的申请。对于案件已被决定移送法院审判的,当事人在开庭后也可以要求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官回避。
目前在我们国家,不管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当中都是存在着回避制度的,也就意味着如果说有人对具体的案件审判人员认为与案件的审理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话,可以申请回避,如果审查人员认为自己也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话,也是可以主动的申请回避。
2023火车学生票优惠政策常见问答汇总各位返校生,最全购票乘车攻略来啦。一起来看学生火车票优惠购票政
上海市医疗博士团专家至利津县中心医院坐诊信息 妻子把丈夫情人接回家,单数陪自己双数陪情人,丈夫愁死了|法堂 开封府传奇周儿的结局(开封府周儿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烟台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有哪些 烟台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有哪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