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这样的教育思路下,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独立思考习惯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3 12:03:56

导读: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无理的哭闹,抢他人玩具或者不按照你的要求做时,父母一般的做法就给孩子讲道理或者示范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无理的哭闹,抢他人玩具或者不按照你的要求做时,父母一般的做法就给孩子讲道理或者示范正确的做法,例如告诉他要学会分享,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告诉他一堆道理,解释一堆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最后会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孩子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或者你在身边就好一点,离开一下转身就又跟别人干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旨在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如果父母习惯性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和孩子沟通,最后你会发现孩子会有明显的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会思考,然后选择最优方案,哪怕原因让你感到可笑,但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步了。

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没什么用,是因为我们会潜意识里习惯性为孩子拿主意或者替孩子思考,例如孩子攻击人时你只是简单的告诉他不可以这样,这样不对,但他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层面的意识。还有可能是你会告诉孩子怎样处理会更好,别的孩子会更舒服,这全都是替孩子拿主意,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己没有思考能力。下面是一个更加具象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某天企鹅宝宝将自己的沙子桶给鲨鱼宝宝玩,过了一会企鹅宝宝想要拿回来但是鲨鱼宝宝不肯还给她,企鹅宝宝就想抢回来,鲨鱼宝宝看着玩具被抢就推了企鹅宝宝,企鹅宝宝非常生气开始尖叫并且还手更加厉害,鲨鱼宝宝被吓住了,企鹅宝宝最终拿回了自己的玩具。如果企鹅宝宝的父母在旁边看着,常见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要分享,不能打人,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次孩子依然还是会这么干,因为企鹅宝宝除了用“打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他根本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而另一个稍微大一点6岁的海豚宝宝的做法是这样的:当她的沙子桶被鲨鱼宝宝占有不归还时,她并没有直接开始打人要回,他问鲨鱼宝宝为什么不还,鲨鱼宝宝说他要用这个去装沙子,然后海豚宝宝说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有很多沙子,我们一起去装,但你必须把沙子桶给我我才带你去。她通过这样的方式轻松转移了鲨鱼宝宝的注意力,她要回了自己的玩具,然后2个人愉快的一起去玩沙子了。

上面的2个例子说明了2个孩子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处理方式,海豚宝宝表现的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实生活中这2类孩子确实是大量普遍存在的。大量研究表明,擅长解决问题的孩子在4岁甚至3岁时,就能很快从挫败中振作起来,考虑通过其它的途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得不到时她们也可以较好的应对这样的挫折。他们会找其他的事情去做,所以父母不需要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自己会思考。

所以父母需要把解决问题的技巧交给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宝宝,妈妈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而不是去做正确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已经初步显示出擅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这样的技巧,避免教给他你认为的“正确做法”。那具体怎么做呢?请看下面的步骤。

以鲨鱼宝宝的例子来说,一般父母肯定是告诉孩子抢不对,打人也不对,要懂得分享,然后要求企鹅宝宝给鲨鱼宝宝道歉。我们可以看到这都是妈妈为孩子做的选择,根本没有让孩子思考的机会和余地。而另外一个妈妈跟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妈妈:你这样抢鲨鱼宝宝的玩具,你觉得鲨鱼宝宝会怎么想?(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宝宝:很生气,但是我不在乎,玩具是我的。

妈妈:你抢玩具时,鲨鱼宝宝做了什么?(引导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宝宝:他打我。

妈妈:你生气,你的朋友也生气并且打了你,你能不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你们都不生气,但也能要回玩具的办法吗?

宝宝:我可以请他还给我?

妈妈:那样的话鲨鱼宝宝可能会怎么说呢?(引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方法)

宝宝:他可能会说不。(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已经有心理准备,这样思考的好处在于在得到这样的答案时不会一下就怒气冲天,就像成人做事之前对一个事已经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妈妈:那他如果说了不,你还有什么办法吗?(鼓励孩子思考更多办法)

宝宝:我可以拿另外一个玩具跟他换

妈妈:好主意,你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

这一段对话,妈妈充满了超高的智慧,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帮孩子做正确的选择,所有的对话都在引导孩子思考和分析,分析前因后果和思考更多的解决办法。如果发生类似情况时,父母可以用这样的理念来和孩子对话,表现形式可以不同,但目的就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哪怕对于孩子的处理方法你仍然不认同,但那至少说明孩子已经在开始思考,这就值得鼓励。如果父母在孩子所有的社会活动中都能以这样的思路去教育孩子,我想孩子慢慢会变成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而这样的能力会成为孩子以后一生的财富。

标签: 孩子  宝宝  鲨鱼  企鹅  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zuomama.com/news/jyzx/560835.html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06-2022 做妈妈育儿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2035435号-3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f#zuomama.com (请把#替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