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10-06 06:26:49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苏州盯上了武汉的高材生。
9月23日,G1738次高铁从武汉驶出,其中8节车厢被包下,定向邀请了600多名武汉高校学生乘坐。这些学生中,硕博比例占八成以上。
四个小时后,学生们到达旅途的终点——苏州。这是苏州首次推出的“高校引才专列”。毕业生在苏州进行为期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
学生们夜游周庄、探访智谷,不亦乐乎。且不说武汉作何感受,苏州这波创新型的“精准引才”,或许会给逐渐趋于日常的“人才争夺战”添上了新战火。
虽有“最强地级市”之称,但绞尽脑汁吸引人才的苏州正凸显自己的焦虑:在强二线城市中,苏州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规模垫底,十年内人口增量也落于下游。
苏州困在人才焦虑中 图源:图虫创意
不只苏州,包括武汉在内,还有杭州、南京、成都、重庆、天津等“强二线城市”也正处于人才焦虑中。一线城市强虹吸,人才需求同质化等背景下,二线城市能否在人才竞争中夺得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武汉“存量”大学生是苏州4.5倍
武汉大学的学生考斯(化名)参与了苏州引才专列的活动。在出发之前,从未去过苏州的他对这个城市了解甚少。而在两天丰富的行程之后,苏州已经成为他未来就业的目标城市之一。
“活动中苏州表现出对人才的重视和城市发展的潜力,让我觉得很不错。我本身是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希望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感觉苏州是个合适的地方。”考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考斯也不是没考虑过留在武汉工作。但武汉的问题也很明显:学生太多,但合适的岗位有限。
大学好似人才港。能否留住另论,但一个城市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正是各地在人才争夺战中的先发优势。
身为强二线城市,武汉的学生数量优势是苏州远远无法比拟的。
根据苏州2022年统计公报,苏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27万人,毕业生7.6万人。而武汉数据显示,全市本专科在校生为113.54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也有19.76万人。
武汉“存量”大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图源:图虫创意
放眼全国,武汉“存量”大学生数量也是名列前茅的,仅次于广州和郑州。而在7个强二线城市中,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量则均独占鳌头。
强二线城市中,在校大学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人数超过百万的还有重庆和成都,分别为117.2万人、116.4万人,两者差距微弱。重庆本专科生数量略超成都,成都则在研究生数量上高于重庆。
南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也有望冲击百万。2022年,南京全市在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7.77万人,在学研究生19.50万人,共97.27万人。而南京的在学研究生人数也高于成都和重庆,仅次于武汉。
杭州和天津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处于60万+梯队。杭州在校学生61.4万人,其中研究生11.3万人;天津在校生68.7万人,其中研究生9.3万人。
对比来看,苏州不足30万的学生数量在强二线城市中,显然有些略低了。
这也或许能解释,从此前为本科学历者放宽落户限制,到去年为来苏州求职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14天,再到如今直接把引才专列开到大学生最集中的武汉,屡屡“下猛药”的苏州对人才有多焦虑。
大学生对城市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对于城市来说,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住更多人才,正愈发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砝码。而在老龄化问题趋深的背景下,青年人才成为各地争夺的重点。
城市自身“存量”大学生正是青年人才的供给核心,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给城市带来新时代的“人口红利”。
“较多的在校大学生,往往意味着城市拥有更多人才储备,可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一个城市大学生数量多,说明该城市教育资源丰富,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能够为城市企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此外,朱克力还指出,大学生数量也反映了城市吸引力和发展动力,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预测和指导作用。
从源头分析,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由经济发展所推动。以武汉为例,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与其早年的经济实力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式学堂开始出现。彼时,身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一度跻身中国城市前三,清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兴办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等,为如今武汉的现代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民国时期到1949年建国之后,武汉也始终是中部最发达的城市,汇聚大量实力雄厚的新设高等院校。
武汉的学生太多,但合适的岗位有限 图源:图虫创意
天津也大抵与之同理,历史因素为城市带来了高教积淀。不过,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发展等多重因素,一些名校实力有所下滑,也是天津逐渐失去科教光环的原因之一。
对于城市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大学生不仅是城市的消费群体,还是城市的潜在人力资源。他们为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支撑,特别是在服务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等领域。
“同时,大学生也是城市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转型,大学生将成为推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袁帅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
仅从房地产行业来看,根据克而瑞2020年发布的报告《大学生数量对一二线城市人口发展和购房需求的推动作用研究》,留下更多大学毕业生,将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活力和住房需求。而本地毕业生流失则会致刚需占比下降,如武汉、南昌等小户型成交占比较低。
此外,周期波动方面,人才“高位见顶”城市(指大学生占比超过30%的城市)抗风险性较强,行业周期调整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以武汉、南京和西安来看,在2013年,在大部分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速开始放缓时,这三个城市的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仍在冲高。2017年亦是如此,南京虽然成交面积有所回落,但其后住宅成交面积和金额连续三年双双走高。
苏州和杭州,拼命建高校
丰富或匮乏,7座城市存量资源各异,但不容忽视的是,要将城市存量的高教资源转化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体制机制的完善、营商环境的优化等缺一不可。
对于存量人才数量多的城市来说,如何留住毕业生是最大的课题。
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为扭转颓势,武汉市于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人才新政”,在落户、租房补贴等多方面出招。在招聘中,最低年薪标准被写进合同。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试用期满后的最低年薪: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
一年之后,效果立竿见影。留汉毕业生从不到15万上涨至28万人。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0.5%,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十。
在校大学生超百万的成都,凭借近年城市宣传、创新产业发展等,青年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才吸引力10强城市榜单显示,成都人才吸引力排名第六位,是西部唯一上榜的城市。根据成都发布的数据,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着力引聚青年科技人才,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近70万人。
“强二线城市”正拼命建大学 图源:图虫创意
“城市需要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用,提升其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比如加强各类人才市场的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支持,帮助人才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减轻人才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加强城市的软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才的生活品质和安全感,增强其留在城市发展的意愿。”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对记者说。
而对于非教育大市的经济后起之秀来说,除了想尽办法吸引人才,“拼命建大学”也正成为潮流。
杭州就是明显的例子。坐拥61万大学生,47所普通高校,数量均为武汉的一半左右,也远不及成都、南京等地,除浙江大学之外相对缺乏名校。
今年8月,浙江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杭州增设或扩建大学势在必行。位于杭州的中法航空大学在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正式投入使用。
强二线城市中,学生最少的苏州更是着急。
近些年,苏州已积极引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科教资源,“最强地级市”拼命升级短板,以求在人才争夺中寻得更多先机。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建议,对于强二线城市来说,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地人才需求也较为同质化。想要提高城市吸引力,城市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尽管各地人才需求同质化,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建立人才互动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同时,可以推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共享机制。”
虢字怎么读 虢字怎么读音各位同学想必一定听说过“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
2023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直播入口+回放入口 2023江苏省职工心理健康大讲堂直播时间+入口 2023淮南马拉松起跑点在哪? 淮南市马拉松 2023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会直播完整版入口